伊朗军队高官司令被一锅端,美国迅速撇清关系,美以是在唱双簧?
来源:慧言史说
6月13日凌晨,伊朗首都德黑兰遭到以色列突然的空袭,伊朗革命卫队总司令侯赛因·萨拉米少将在此次袭击中遇难,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长穆罕默德·巴盖里少将等军政高层也传出死亡消息。

在以色列还没有任何回复的时候,和以色列穿一条裤子的美国立马出来发声,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宣称:“以色列针对伊朗的单边行动,与美国毫无瓜葛。”
随后,内塔尼亚胡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,并对美国方面作出回应:此次空袭为以色列单方行动,旨在“阻止伊朗获取核武器”,与美国无涉,最后高呼“以色列万岁,美国万岁!”
这样的一唱一和,不得不让人怀疑,以色列和美国究竟唱的是哪一出?
01 斩首行动:十分钟瘫痪伊朗军事指挥链
以色列此次空袭是经过精心策划之举。
以军出动数十架战机,奔袭2000公里直入伊朗腹地,对德黑兰革命卫队总部、军官宿舍区、核设施等数十目标展开精准打击。
空袭乍起,仅仅十分钟,伊朗军事指挥系统便遭受灭顶之灾。
革命卫队总司令萨拉米被炸殒命,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巴盖里遭袭,中央总部司令拉希德将军、核科学家穆罕默德·马赫迪·塔赫兰奇和法里顿·阿巴斯也在死亡名单之上。

萨拉米
更令伊朗难堪的是,以军第一个打击目标就锁定了军官宿舍区。
这就说明,以色列的特工老早就打进伊朗军事的核心地带了,对那些高级将领住哪儿、平时啥时候干啥,那是门儿清。
以色列《耶路撒冷邮报》披露,在空袭前摩萨德特工已潜入伊朗,对防空雷达系统和导弹阵地展开摧毁,这种情报渗透为后续空袭扫清了道路。

02 撇清关系:美国双簧戏的战略默契
空袭发生还不到仨小时,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就赶紧跟以色列撇清关系了,还专门强调说,伊朗可别把美国的利益当成报复对象哈。
这种迅速切割并非偶然。
早在2020年美军袭杀苏莱曼尼时,以色列就扮演了情报支持角色却隐身幕后,这次角色互换,以色列冲到前台,美国退居二线。
特朗普那届政府心里可明白着呢。就像《Axios》报道的那样,以色列在动手之前,就把计划跟美国方面说了。

美国选择不干预但提供情报支持,既帮助盟友达成战略目标,又避免直接卷入战争旋涡。
这种配合模式在中东屡试不爽。
2024年10月,伊朗朝着以色列发射200枚导弹之时,美军参与协助拦截,不过美军并未主动挑起进攻。
华盛顿的盘算很清晰:保持“战略模糊”,让以色列当矛头,自己握好盾牌。

03 情报暗战:摩萨德的“上帝之眼”
以色列此次定点清除的精准度实在令人惊愕。多目标同步打击的情况表明,其情报网络对伊朗军政系统已深度渗透。
摩萨德的成功绝非偶然。2020年美军击杀苏莱曼尼时,便展现出类似能力:借助卫星、无人机和人力情报进行立体监控,再结合大数据分析锁定目标轨迹。

在苏莱曼尼最后行程中,尽管他使用普通航班、避免智能手机、乘坐普通车辆,但大马士革和巴格达机场的亲美情报眼线仍将其锁定。
16个美国情报机构编织的网络,使中东热点地区几乎没有秘密可言。
这次以色列复制了该模式,通过长期渗透,摩萨德不仅掌握伊朗高官住址,还摸清其地下核设施的构造。
第一波钻地弹扔下去,都没能把埋在地下老深的纳坦兹核设施给毁掉,以色列军队立马就发动了第二轮攻击。

04 体制困境:伊朗的权力断层与民族裂痕
伊朗军政高层遭重创之际,其权力结构弱点暴露无遗。
86岁的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现在正头疼接班人的事儿呢。总统佩泽希齐扬是改革派那边的人,可内阁大权还都攥在保守派手里头呢。
更深刻的问题是伊朗的“双轨制困局”。
国防军与革命卫队相互制衡,前者类似“绿营”被边缘化,后者则如“八旗军”垄断经济和军事资源。

这种分裂导致指挥体系混乱——当革命卫队高层被清除后,国防军系统难以立即填补权力真空。
民族裂痕也在削弱伊朗,占人口66%的波斯人长期被占25%的阿塞拜疆族统治,前总统莱希、苏莱曼尼等核心人物均属阿塞拜疆集团。
2022年“头巾事件”本质是波斯青年对阿塞拜疆统治的抗争,民族矛盾随时可能因外部危机爆发。

05 报复困境:伊朗的有限选项
伊朗总统莱希宣称要“适当回应”,然而现实中却面临诸多制约。
通胀率超50%,青年失业率持续高企,伊朗深陷如此经济泥淖,实难经受一场全面战争的冲击。
伊朗要是报复的话,可能会从这三个办法里选:一是让真主党、胡塞武装这些小弟去打以色列的目标;
二是发射弹道导弹攻击以色列境内目标;三是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影响全球能源供应。

但历史经验不容乐观。
2024年的时候,以色列跑去袭击了伊朗驻叙利亚的使馆。伊朗这边呢,马上就发射了200枚导弹回去报仇。而且伊朗在报复的时候还特意留了一手,没想着要把人给伤着。
这种象征性反击显示:德黑兰更担心战争动员会激化内部矛盾。
况且革命卫队核心遭重创后,指挥系统需要时间重组,中东火药桶的引线已被点燃,但导火索能燃烧多久仍是未知数。

在伊朗核科学家倒下的实验室外,以色列战机投下的钻地弹持续轰击纳坦兹核设施,爆炸震动从地底传向德黑兰权力中枢。
美国军舰悄然向波斯湾增兵,然而五角大楼的声明却依旧坚称“未参与行动”。
这种刻意保持的距离,恰如一位西方外交官所言:美国需要伊朗这个敌人,但不需要与它同归于尽。

德黑兰街头已升起象征复仇的黑旗,但统治集团真正盘算的,是如何在哈梅内伊85岁高龄之际完成权力交接。
当民族矛盾与经济危机比导弹更致命时,伊朗的报复或许将停留在“足够响亮却不致命”的平衡点上。
中东的棋局上,美以双簧戏仍在上演,只是观众已分不清掌声与炮声的区别。

参考资料:
1、中国新闻网《外媒:以色列13日空袭伊朗德黑兰省已致400余人伤亡》

2、华声在线《以色列突袭伊朗影响几何》

2、文汇报《以色列袭击伊朗,美国因何急着撇清自己?》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