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创 除世袭罔替外,清朝的铁帽子王相比于王爷有何特权?特权好使吗?

2025-03-13 02:26:06

在很多以清朝为背景的影视剧中,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个词叫“铁帽子王”,接触这个词的时候还是在周星驰的电影里。

一些人并不知道“铁帽子王”是什么意思,但是能戴上“铁帽子”的人一定很厉害,就连皇上来了都要敬他三分。

深入了解之后才明白,原来铁帽子王不是戴着铁帽子的人,就像有了铁饭碗也不一定就要用铁饭碗吃饭。

“铁”字只代表了这顶帽子的“结实”程度,也就是“世袭罔替”,这顶“帽子”不会消失。

铁帽子王除了头顶的帽子比较坚固外,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?铁帽子王有什么特权?

“永不褪色”的爵位

清朝一共有十二位铁帽子王,其中有八位是清朝的皇亲国戚,或者说是后金的开国将领。

但是“铁帽子王”这个说法,其实是到了乾隆年间才有的。

之前的亲王们其实并没有什么“铁”与“不铁”的区分,也就是说继承爵位的时候,父亲是什么爵位,儿子就是什么爵位,不会降爵。

一直到乾隆年间,借着为睿亲王多尔衮平反的机会,乾隆也对这些亲王、郡王进行了一次削弱,而削弱的办法就是,落实“世袭罔替”和“降爵世袭”的规定。

乾隆的儿子很多,而且皇帝给自己的儿子封爵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事,比如乾隆他自己曾是宝亲王。

乾隆觉得自己给这些儿子都封了爵位不太好,但是他又不能不端平这一碗水,于是他就想出来了这样一个办法。

让这些儿子们的爵位随着时间慢慢往下降,降到最后就降成平民了,这样就有效地抑制了贵族的过度发展。

这里再简单提下清朝的爵位,清朝的爵位有三种。

第一种是给皇帝自己家用的,只有姓爱新觉罗的人才会被赐予这种爵位。

第二种是给异姓功臣用的,沿袭了汉人的“公侯伯子男”顺序。

第三种是给蒙古人用的,采用了蒙古人的封爵方式。

而铁帽子王只存在于第一种里,也就是只有爱新觉罗家的人才有资格成为铁帽子王。

而在爱新觉罗家,最高的爵位就是和硕亲王,再往下依次是多罗郡王、多罗贝勒、固山贝子、奉恩镇国公、奉恩辅国公、不入八分镇国公、不入八分辅国公、镇国将军、辅国将军……

这些爵位赐予之后,如果没有特殊交代,则使用降爵世袭。

也就是说父亲是和硕亲王,儿子就只能继承多罗郡王,而孙子就只能继承多罗贝勒,以此类推,一直到没有爵位可以继承,就沦为了平民。

但是这些爵位里也有不需要降爵继承的,就是那十二位铁帽子王。

当初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,将八旗分给了八个有战功的儿子,他们就是第一代八旗旗主。

皇太极继承皇位后,正式开始实行封爵制度,给这八位旗主封了爵位。

但是由于清朝初期对这些爵位并没有那么重视,因此皇太极的那一届封爵已经不奏效了。

正式的八大铁帽子王分别是礼亲王、郑亲王、睿亲王、豫亲王、肃亲王、庄亲王、克勤郡王、顺承郡王。

这是乾隆年间调查多尔衮时的副产物,乾隆给当初这八位大功臣都重新封爵,比如恢复了多尔衮的睿亲王爵位。虽然其中大部分的爵位跟当初完全一样,但是含义已经大有不同。

这八大铁帽子王的后人可以一直继承这个爵位,礼亲王代善的后人一直就是和硕礼亲王,不会变成多罗礼郡王。

除了这八位开国功臣,还有四位是后来封的。

其中最出名的一个就是乾隆的十三叔、雍正最喜欢的十三弟——怡亲王胤祥。

还有三个分别是恭亲王奕訢、醇亲王奕譞、庆亲王奕劻。这三个是清朝末年慈禧给封的,含金量下降了很多。

有很多人都记不住他们的名字,其实也不用记他们的名字,因为他们根本用不上世袭罔替,这三人死的时候,清朝都灭亡了。

十二位铁帽子王都到齐了,那么他们除了有世袭罔替的特权,就没有什么别的优势了吗?作为大清忠实的守护者,朝廷难道不应该给他们一些特殊的地位?

其实朝廷还真的给了,只有铁帽子王才能拿到的两样东西。

铁帽子王的两项特权

第一项是配享太庙。清朝是满人的王朝,理论上来说,不可能有汉人能配享太庙,但是清朝太庙里还真有一个汉人,他就是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重臣张廷玉。

张廷玉一辈子为大清卖命,不知受了多少苦难,才换来了这么一个配享太庙的资格。

事实上,这个太庙是真的不容易进,别说是汉人,就算是旗人,想进太庙也不容易,毕竟进了太庙之后,好处可太大了。

在每年的固定时间,皇帝都要带着皇子皇孙、文武百官来太庙祭拜,还要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,能进太庙实在是好处多多。

清朝太庙里供奉的王只有十四位,其中有四个都是努尔哈赤的亲戚长辈,剩下的十位都是铁帽子王,无一例外。

只有铁帽子王才能有此殊荣,其他人就算是有巨大的功劳,也不能进太庙,张廷玉除外。本来汉人进太庙就已经够离谱了,再离谱点也没关系。

这个规矩其实也是乾隆定的,因为乾隆对于太庙的事十分上心,当初张廷玉要进太庙时,乾隆也是百般阻止,找各种理由不想让张廷玉进太庙。

但是雍正特意在遗旨上说了此事,乾隆不得不遵守。但是乾隆特别坏,他在张廷玉生前取消了他的资格,等张廷玉死了才恢复的。

张廷玉劳累了一辈子,死的时候还是带着遗憾死的,他没能看到自己能进太庙的那一天。

自从张廷玉事件后,乾隆就对进太庙这件事愈加严格,就算是有爵位的王,也必须是铁帽子王才能进太庙。

第二项是当八旗的旗主。当初努尔哈赤建立八旗之后,八旗旗主就是他那八个有战功的儿子,显然已经将八旗看成了他们自己家的东西。

乾隆年间这八位旗主又成了铁帽子王,于是就留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,只有铁帽子王才能当旗主。

旗主在清朝的地位可是不低,因为他们是铁帽子王,因此有些资历老的旗主很有可能就是皇上的长辈,就连皇上也不敢惹他们。

一个进太庙,一个当旗主,都是规则之外的铁帽子王特权,也就是没有明文规定,但是却不得不遵守的规矩。

除了这两个,铁帽子王还有一些明文规定的特权,比如爵位的俸禄要多。铁帽子王一年的俸银有一万两,禄米一万斛,一般的亲王可没有这么多,这比朝中每个大臣都要多。

还有铁帽子王都有自己的王府,被称为世袭罔替王府,又叫铁帽子王府,现在的北京城里还有不少呢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