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你懂了什么叫见众生你也就活明白了发人深省
来源:老方在互联网
见天地,见众生,见自己,这“三见”其实是一体的。
什么叫“见天地”?
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,世界那么大,你出去走一走才能在脑子里形成一个印象,知道世界、人生是怎么一回事。
我们形容一个人狭隘会说“坐井观天”,怎么会有以为天空就井口那么大的人呢?现实中确实有这样的人,这是他自身的环境束缚了他。但你想一想,如果这个人说井口上的天也是天空的一部分,是不是就对了?
山外有山,人外有人。在这个世界上,其实只要看一部分山水就够了,因为整体来说大同小异。世界某个地方有很好的风景,但不值得都去看一遍。

当你懂了什么叫“见众生”,你也就活明白了!
我认为见众生跟见自己有更紧密的联系,“见天地”实际上是通过对外在的观察和体验来明确自己的存在,而“见众生”则是同跟别人打交道来认识自己的过程。
性相近,习相远。有什么样的经验就有什么样的人,有什么样的性格、性情也会有什么样的人,人在一开始的时候都有赤子之心,无善无恶心之体,后来受后天的熏染和改变,就自然不一样了。
人一过百,形形色色。人多的地方就有了江湖。什么叫江湖?老方告诉你江湖就是形容人心复杂,人性险恶,知人知面不知心,你不知道自己遇到的哪个人会给你带来麻烦,这就像是在江湖上行船,水波之下浑浊一片,看不清下面的危机。
从古至今,跟人相处都是有学问的。人情练达即文章嘛,不知道如何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,就难免被动,容易吃亏。
但当你超过“形形色色”的阶段后,你就会知道所有人的普遍性和绝对性是什么,这时候你自然就知道如何应付不同的人,也就称得上“活明白”了。

没有人是孤岛,“我”是“我们”中的一员。
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,没有人是完全独立于众人的,每个人都是“大陆”的一部分,所以大家都是命运的共同体。
很多人以为自己是与众不同,于是特立独行,甚至是自视甚高,自命不凡,这其实都是自欺欺人,不是客观的事实。
你在婴儿期的时候有什么个性?谁有三头六臂?谁能唯我独尊?所谓个性,不过是自我意识的显现,是拉开跟周围人的差距,或者说是人自私自利自恋自怜的心理作用。
不知道人的共性、普遍性就不会有真正的个性,是一切个性组成了共性,反过来说没有了个性也就没有了共性。社会是参差百态的,人是千差万别,但当你深入认识了一些人后就会认识到人其实是千篇一律的本质。
由特殊到一般,这有个过程。这世上的每一个人当然有其特殊的成长背景和三观、性格、追求等方面的差异,但在某种意义上讲,他们又都是一样的人。

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。
微小的不同带来巨大的矛盾,有些人在一起,就算没有利益的冲突也会互相看不对眼,视对方为眼中钉,肉中刺,这是什么缘故?
这是由人的“底料”的不同造成的,所谓底料,即一个人的精神内核,这个内核是由具体个人的思想认识、价值观、追求、观念等东西构成的。老方请你想一想,为啥说知己难求,就在于一个人很难真正理解另一个人,大家都渴望被理解,却从不愿意去理解别人。
而从社会的层面来说,“底料”就是文化和习俗,这种文化氛围有其排斥性,凡是不能接受和融入的人,就会被排斥出去。比如你到一个公司上班,如果你不认同它的企业文化,那你干起来也不舒服,很别扭,迟早要离开。
总的来说,人的共性、普遍性是绝对的,人的个性、特殊性是相对的,个性必须基于共性才能存在,没有集体又哪里有个人呢?
所以人确实是分了三六九等,又各有小圈子,这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对自我的认同。

和而不同,求同存异。
江山代代无穷已,一代新人换旧人。从古至今,多少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,他们各有生老病死、悲欢离合、喜怒哀乐,但在本质上讲,他们跟我们一样。
都是芸芸众生,都是普通人,不要觉得你多么聪明有见识,论智力水平你比不了诸葛亮,论武力值你也比不了关云长,论组织力和亲和力你也追不上刘备……你有什么才华可以跟古代的人杰相比?
最怕就是没有自知之明,身无一技之长还觉得自己是多么了不起的人物,妄想别人应该如何尊敬自己,这样的想法首先会害了自己。
真正的高人从来是众生平等,一视同仁,并不会认为有凌驾于别人之上的资格。都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,草木一秋,有什么不一样?神奇卓异非至人,至人只是常。平平淡淡才是真。真正认为自己普通的人才是真不普通。
理解了别人也就理解了自己,真正的懂人性就是将心比心,己所不欲勿施于人,这样才能做大事业,才能包容众人,求同存异,和而不同。如此,才能合作共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