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视曝光“先用后付”套路,抓紧查看是否关闭?小心欠下债款

2025-01-11 01:21:25

“0元下单”看似诱人,背后却暗藏消费陷阱

近年来,网购平台为了刺激消费,不断推出新花样。“先用后付”作为一种新型消费模式,本意是为用户提供方便,但随着实际操作的复杂化,这一模式成了不少消费者,尤其是老年人的“消费陷阱”。

“先用后付”到底是什么?真的那么划算吗?

“先用后付”顾名思义,就是消费者先使用商品或服务,后续再付款。从表面上看,这是商家对用户信用的“信任”,用户无需一开始掏钱就能享受购物乐趣。

不少平台会在购物界面上使用“0元下单”“立即体验”等吸引眼球的字眼,但关于后续付款的细节,却用小字标注在不起眼的位置。更隐蔽的是,“先用后付”通常与“免密支付”捆绑,这种无感支付让人更容易失去对消费的掌控。

层层套路:从开通容易到关闭困难

要开通“先用后付”,流程简单到几乎无需用户操作,只要信用评分合格,点击几下按钮就能轻松启用。许多人甚至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开通了这项功能。然而,一旦想要关闭,却会发现麻烦重重。

“先用后付”的关闭入口通常非常隐蔽,不仅深藏在复杂的设置页面中,还常被“已购商品未完成交易无法关闭”的提示所限制。即便找到了入口,颜色设计、文字标注也常让人一眼难以识别,进一步加大了操作难度。

隐藏的代价:超前消费让人“掉坑”

从本质上看,“先用后付”是一种超前消费模式,类似于信用卡或小额贷款。在平台宣传中,这种模式被包装成“省时便利”的支付方式,却让不少人陷入无底洞

特别是年轻消费者,面对平台高达数万元的信用额度,很容易在一次次“小额消费”中失去理性,等到月末清算时才发现超出了自己的偿还能力。逾期不还不仅影响信用评分,还可能导致法律纠纷

对于老年用户来说,这更是一个信息鸿沟带来的陷阱。他们往往不清楚“先用后付”模式的规则,也无法通过复杂的步骤维护自己的权益。

结语:消费新模式背后的反思

“先用后付”的初衷或许是好的,但一旦被滥用,就变成了掠夺消费者利益的工具。随着技术不断发展,我们是否还需要重新思考:科技给我们带来了多少真正的便利?又让我们在无形中付出了多少代价?

对于这样一种消费模式,你认为应该如何改进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
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