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克诚下令部队全副武装赶赴东北,果然派上用场
民国三十四年(1945年)9月23日,八路军山东军区司令部接到了来自延安的紧急命令:“向东北进军和运送干部是目前关系全国大局的战略行动,有决定性的作用,延迟一天即有一天的损失”!这也标志着各部队轰轰烈烈的“闯关东”正式开始,同时接到命令的还有驻扎于苏北淮阴的新四军第3师。
黄克诚任师长的这支英雄部队,是当时确定进军东北人数最多的部队,待命出动的有四个主力旅和三个特务团共计35000余人。并且新四军第3师的前身就是“八路军南下支队”,乃是为了支援陈毅粟裕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的黄桥决战,于民国二十九年(1940年)在黄克诚的率领下到达苏北的,本来就是八路军的老底子。
在出发之前,黄克诚所部曾经接到通知,要求3师留下大部分武器装备,移交给留在苏北坚持斗争的其它兄弟队伍,然后仅携带少量轻武器前往东北。这个通知的起因,是最早进入东北的八路军冀东军区曾克林部,已经获得大批日式武器,苏军甚至一度将日寇的军用仓库交与曾部管理,因此曾部扩军迅速,同时向延安汇报当地武器装备极为丰富。
这对于严重缺乏武器装备的我军来说,当然是重大利好消息,山东军区的出关部队可以获得极大补充,而留在苏鲁地区的八路军、新四军部队也将大大改善装备情况,一举两得。所以在山东军区奉命出关的60000多部队中,绝大部分照此通知执行,以期更加壮大队伍。林彪
但是黄克诚师长对此持反对意见,他没有轻信东北到处是武器和物资的说法,下令全师带齐武器装备和充足的弹药,甚至还要求各旅、各团带上过冬的棉衣出发。在黄克诚看来,一支部队若没有全副武装而前往另外一个陌生的战场,那将是非常危险的行为。
看着其它兄弟部队轻装前往东北,而第3师数万官兵却要负重长途跋涉,当时有许多干部战士会觉得黄师长有点“傻”,空手出关然后集体换装日械岂非更划算?然而随后的事实证明,黄克诚这一举动非但不“傻”,反而具有惊人的预见性。
从苏北到关外有上千里的路程,当第3师的指战员靠着两只脚走到辽西时,已经是东北天寒地冻的11月份(行程50多天)。而在这两个月里,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,“东北保安司令长官”杜聿明率领的国军第13军、第52军已经突破山海关,正在向东三省腹地武装开进,延安则命令已经到达东北的林彪组织部队反击,以阻挡敌人的攻势。
民国三十四年(1945年)11月16日,林彪司令员在兴城最先遇见了八路军山东军区第7师,这是由原渤海军区司令员杨国夫率领的8000多山东子弟兵。林彪惊讶地发现,杨国夫师不仅严重缺乏武器弹药,战士们还穿着单衣,许多战士甚至没有鞋而赤着脚作战!因为长途行军早已经把鞋子走烂了,却没有地方可以补充。
几天以后黄克诚率部到达东北与林彪会面,他们的一致看法是,进入东北的我军已面临极大的困难:在重庆和美国的政治压力下,苏军不准我方进入大城市,不准我军接收日军留下的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,也没有地方党组织和政权提供支持,来自山东、苏北、晋察冀、晋冀鲁豫、陕北的11万大军面临“七无”的尴尬境地。
经请示延安后,林彪命令东北人民自治军(东野前称)实施“让开大路,占领两厢”的战略,放弃与敌人的正面硬顶,因为蒋军随后到达的第71军、新一军、新六军等部都是美械精锐,缺枪少弹的我军暂时无力与敌正面交锋。而在掩护我军主力战略展开以及后来的四平保卫战中,新四军3师都承担了最重要的任务,无它,只有这支部队人数最多、装备最齐、战斗力最强。
在东北野战军后来组建的主力纵队中,闻名天下的二纵(第39军)和六纵(第43军)都有新四军3师的老底子,他们在东北解放战争初期起到了定海神针般的作用。而正是黄克诚师长的先见之明,让这支部队能够迅速投入战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