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通缉令的人像那么抽象,为何能抓到犯人?你有什么看法?
来源:车龙看世界
古代通缉令的人像虽然抽象,但仍能抓到犯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:
1. **通缉令信息较为详细**:
- **基本信息明确**:除了画像,通缉令上还会详细写明犯人的姓名、籍贯、年龄、体貌特征、犯罪行为等信息。这些信息能够给民众和官府提供较为明确的排查方向。例如,籍贯信息可以让官府重点排查来自该地区的人员;体貌特征方面,即便画像不准确,但关于犯人的身材高矮胖瘦、是否有特殊体征(如面部胎记、伤疤、残疾等)的描述,也能帮助识别嫌疑人。
2. **身份验证制度严格**:
- **“身份证”制度**:各朝代都有类似“身份证”的证明文件,如战国时期的“照身贴”、唐代的鱼符和龟符、明清的腰牌和牙牌等。这些证件详细记录了持有者的个人信息,出行时必须随身携带。逃犯不敢使用自己的证件,在住店、过关卡等需要身份验证的场合就很容易暴露。
- **路引制度**:普通人外出需要有官府开具的路引,特别是长途旅行时,没有路引寸步难行。逃犯没有合法的路引,在交通要道、城关等地方容易被盘查抓捕。
3. **社会环境利于抓捕**:
- **人口流动性低**:古代大多数人以农耕为主,安土重迁,一辈子可能都生活在一个地方,人口流动性很低。一个陌生人突然出现在某个地区,会非常显眼,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和怀疑。而逃犯在逃亡过程中必然会进入陌生的地区,这就增加了他们被发现的概率。
- **保甲制度的约束**:保甲制度将百姓以一定的单位组织起来,互相监督、互相负责。如果某个区域出现了逃犯,其他人有检举的义务,否则会受到连坐处罚。这种制度使得民众会积极关注周围的陌生人,一旦发现可疑人员便会向官府举报。
4. **悬赏制度的激励**:通缉令上通常会有悬赏金额,对于普通百姓来说,这是一笔不小的财富。重赏之下必有勇夫,民众会积极提供逃犯的线索,甚至还催生出了专门以此为职业的人。这些人会留意身边的可疑人员,一旦发现与通缉令上的信息相符,就会向官府报告。
5. **交通不便限制逃犯行动**:古代的交通方式落后,没有现代的汽车、火车、飞机等交通工具,逃犯大多只能靠步行或骑马。官府可以利用驿站系统,快速传递通缉令和逃犯信息,并且骑马追捕的速度要远快于逃犯的逃跑速度。逃犯很难在短时间内逃到很远的地方,其活动范围相对有限,增加了被抓捕的可能性。
6. **心理压力导致逃犯行为异常**:逃犯知道自己被通缉,内心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,在行动上往往会表现得比较异常,如神情慌张、鬼鬼祟祟、刻意躲避人群等。这些异常行为更容易引起他人的怀疑,从而暴露自己的身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