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先用后付",收到扣款短信才知道,究竟是福是祸
"震惊!你的支付方式可能已经被偷偷改了!"
众多网友称于拼多多、淘宝进行购物之际,竟收到令人费解的扣款短信。
原来,这些平台竟已悄然开通“先用后付”功能,下单既无需密码,也无需刷脸,便捷至此,着实令人惊诧。
一位80岁老人因此误付3万多元,家人苦不堪言。
令人颇感意外的是,商家们竟纷纷抱怨:此项功能竟然是强制开通的!
这看似便捷的"先用后付",究竟是普惠金融还是消费陷阱?
"先用后付"的运营现状
1. 拼多多发起强制性变革
"先用后付"从自选功能变成商家入驻硬性条件,一场支付革命正在上演。
2023年10月,拼多多全面上线零利息延迟付款功能。
商家若接入此功能,需支付 2%的服务费;而普通交易仅收取 0.6%。
此收费模式差异明显,旨在满足不同交易场景的需求。
"先用后付"让平台服务费暴涨233%,一线商家叫苦连天。
数据背后的生意经
拼多多开店商家小王称:自从开通"先用后付",退货量上涨30%,每月多付5000元服务费。
平台打出“限时 5 折”的优惠之策,服务费亦降至 1%,然而,商家所承受的压力依旧甚巨。
2023年12月,淘宝推出2万元额度"先用后付"。阿里第四季度财报表明:淘宝活跃买家达 8 亿,花呗用户有 5 亿,而 3 亿用户则成了全新的竞争领域。
消费者的忧虑
65%受访者对"先用后付"心存顾虑。
在免密支付与无需验证所带来的便利表象之下,实则隐匿着消费陷阱以及资金风险的阴霾。
在双十一购物季,各大电商纷纷加大力度推行“先用后付”的营销举措,旨在吸引更多消费者,激发购物热潮。
商家被迫接受高额服务费,消费者面临超前消费风险,一场看似双赢的支付创新正在演变为双输困局。
各方困境
消费者的维权困境
80岁的张奶奶因孙子玩手机,一个月内"先用后付"消费超3万,家人奔波退货两个星期。
免密支付类投诉同比增长156%。“先用后付”被默认开通,而客服却一味推诿、拖延,这种消极态度实在令人不满。
深圳消费者老刘连续打12通客服电话,只为关闭这项"贴心"功能。
一位律师分析:平台单方面更改支付方式,侵犯消费者知情权。
商家的生存压力
广州服装店主王先生算了笔账:日均销售额5000元,每月要多付3000元服务费,一年下来就是3.6万。
退货率攀升达 30%,物流与人工成本皆由商家独自承受。这无疑给商家带来巨大压力,使其经营面临严峻挑战。上海某数码配件店铺被迫关店。
店主李明透露:利润本就微薄,现在平台强制收取2%服务费,每单都亏本,开一天亏一天。
深层隐患
1. 消费金融风险加剧
2023年末全国"先用后付"用户达3.2亿,平均每人授信额度8000元。
按全额计算,潜在借贷规模高达2.56万亿元。
花呗与借呗的逾期用户逾百万,所涉金额更是突破千亿之巨。
"先用后付"门槛更低,将吸引更多无信用记录用户加入,金融风险恐将雪上加霜。
过度消费陷阱
90后用户占"先用后付"总人数52%,超前消费现象普遍。
免密支付拉低消费门槛,从而诱导了冲动消费。
此现象值得关注,需谨慎对待,以防消费行为失去理性的束缚。
青岛某高校问卷调查:78%使用"先用后付"的学生承认存在超预算购物行为。
解决之道
监管建议
将严控电商平台信用支付业务,禁止默认开通、强制推广等行为。
支付行为务必经由用户予以确认并授权。此乃保障用户权益、确保交易安全的关键环节,不可或缺。
工信部电子商务司发布新规:平台不得强制商家接入特定支付方式。
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明确:电商平台服务费不得超过交易金额1%,违者最高罚款50万。
平台责任
支付方式调整要提前7天通知,获得用户确认。
拼多多已于2024年3月取消"先用后付"强制接入要求,服务费率降至0.8%。
淘宝宣布升级支付安全策略:首次使用"先用后付"需要人脸识别。
平台将建立商家退出机制,确保商家有自主选择权。
消费者防范
定期检查支付设置,及时关闭不需要的支付功能。
开通"支付验证提醒",消费前端设置支付密码,避免误操作。
理性对待信用消费,不要被"0利息"诱惑。
公安部提醒:设置消费预警额度,超额消费自动冻结,预防账户被盗用。
特别注意老人、未成年人的移动支付安全。
结语
支付方式的便捷创新不应以牺牲用户权益为代价。从最初收到莫名扣款短信的困惑,到如今各方共同关注的行业难题,"先用后付"暴露出电商平台在金融创新道路上的诸多隐患。
电商平台推出新功能前,应当充分尊重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。商业创新与用户体验、商家利益需要达到平衡,监管部门也要建立更有效的治理机制。
在即将到来的"双十一"购物季,广大消费者要提高警惕,养成检查支付设置的习惯。支付创新应该为用户带来真正的便利,而不是披着"普惠金融"外衣的营收陷阱。毕竟,一个健康的商业生态,需要平台、商家、消费者的共同维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