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空夜话丨你吃饭的样子,就是对待生活的样子

2024-11-21 13:24:33

中华文化博大精深,源远流长,对于饮食的礼仪也有讲究。

《论语·乡党》以及《礼记》中的曲礼篇、礼器篇、少仪篇中,均记载了当时人们所崇尚的衣食住行的礼节。

一碗一筷,一吞一咽之间,皆体现着人的教养、品相、生活观。

“吃”中的礼节

体现出人的教养

每个人的吃相各不相同,自古以来,有许多成语,来形容“吃相”。如“狼吞虎咽”、“大快朵颐”、“温文尔雅”、“细嚼慢咽”……

《礼记·礼运》中说:“夫礼之初,始诸饮食”。生活中,许多家长也会教育子女餐桌礼仪:“食不语,寝不言”、“浅茶满酒”、“自奉必须俭约,宴客切勿留连”、“忌击盏敲盅”……

这些微小的行为习惯,也会成为一个人日后的教养体现。

有位作家曾讲过一个关于“吃”的故事。

20世纪80年代,他跟着作为医生的父亲去病人家里看病,到了饭点时,被留下来吃饭。

一位穿着黑粗布棉衣、打着补丁的老人,为他们端上了几碗家里仅有的捞面条。小小的木桌上整整齐齐地放上了四个小碟子,装满了盐、辣子、调料和蒜瓣。

一起吃饭时,老人小心翼翼地为面条浇上了醋,轻轻地用筷子撑着面条,拌好了才放到他们面前。最后,他端起自己手中的面,缓缓地放入口中,神色安详,面带笑容。

生活的困顿不安并没有让老人忘记餐桌上的礼仪,反而因为食物的来之不易而更显敬畏。

“食少而肥者性宽,食多而瘦者性乱;食急者性暴,食缓者性和。”餐桌上的规矩,既是人为的,也是为人的。

“吃”中的礼节

蕴藏着人的品性

苏轼在《浣溪沙》中写道:“人间有味是清欢。”

在饭桌这个方寸之地,藏着百相。

如何吃饭,一咽一吞之间,是一个人教养的缩影,内在修为的体现,既简单又直观。

素养高者,在用餐时,讲话总能温声细语,在公共场合中,更能顾及他人感受,不开没有分寸感的玩笑。

正所谓“窥一斑而知全豹,处一隅而观全局。”饭桌上,一饭一菜皆可见修养,一碗一筷都隐藏着格局。一个人的品行,在一顿饭中便能体现一二。

有人在吃饭中吃出深厚的感情,有人却在吃饭中渐行渐远。饭局上,真正能让人觉得尽兴的,不是食物与环境的档次,而是一同用餐者的层次。

吃饭虽小,却见真章。

一个人吃饭的样子

也是对待生活的样子

“一个人对吃的态度,会折射出他对生活的态度。” 吃饭不仅仅是为了饱腹,吃什么、怎么吃,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生活观。

汪曾祺无疑是作家中最会吃的一个人了。

一道普通的烧小萝卜,从挑食材到烹饪,他一点都不敢马虎。萝卜一定要既有水分又有回甘,汤汁要用干贝细细地烧,煨到水萝卜里,才有滋味。

在吃饭这件小事上,藏着他乐观的生活态度,也藏着他有趣的灵魂。因而汪曾祺笔下的书作,从《干丝》到《无味》再到《故土的食物》,无一不流露着他对生活的热爱。

人们常说,唯有爱和美食不可辜负。无论生活有多么枯燥乏味,能在研究美食中找到乐趣,保持真实的自我,便不可小觑。

一粥一饭,一菜一蔬,热气腾腾的食物构成了生活的底色,也映照着世间百态。

生活的温度,人情的冷暖,修养与格局,皆在这方寸之桌上。

人生最大的幸事,不是尝遍山珍海味,而是与适合的人一起,共享这人间烟火气。

来源/民生周刊整理自京博国学、日行一善共修平台

图片/摄图网

编辑/刘斌

审签/明芳

监制/乔虹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责任编辑:

发表评论: